【溯源甘肃文化】丝路名城敦煌故事(2)



分类:文史长廊   阅读:

  除佛教之外,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,敦煌还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旅和他们的信仰,其中当数粟特商人和他们信仰的琐罗亚斯德教最为著名。粟特商人不仅在敦煌经商而且世代定居下来,为敦煌留下了大量西亚文化的珍贵印记,也使得敦煌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包容。

  进入隋唐时期后,敦煌迎来了属于它的黄金时代。从唐太宗到武则天时代,唐朝的势力不仅直接牢固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诸王国,而且成为天山以北、葱岭以西广大区域内各个王国的宗主国,中西往来更加畅通无阻。西方的珍奇异兽、珠宝香料、玻璃器皿都在敦煌的市场上中转与交易,与之而来的还有域外的文字、音乐、舞蹈,宗教。敦煌就像是一位虚怀若谷的智者,包容着每一种文化,并将它们传进内地。

  在国泰民安、商业繁荣、文化昌盛的形势下,莫高窟的建设自然是如火如荼。与此同时,伴随着盛世大唐的到来,敦煌佛教艺术也体现出愈来愈明显的中国风格。

  衰落与沉寂

  盛唐繁荣的敦煌,随着大唐的衰落而遭遇命运的转折。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政府将边疆重兵悉数内调,河西走廊防御空虚,被吐蕃王朝占领,敦煌由此被吐蕃王朝统治了近一百年的时间。吐蕃王朝统治期间,敦煌的经济虽然衰落,但由于吐蕃王朝对于佛教的保护和支持,使得敦煌地区的佛教艺术文化得以继续繁荣,并且躲过了唐代会昌灭佛,使得莫高窟免遭浩劫。

  吐蕃王朝衰落后,敦煌当地汉族土豪张议潮率众起义,夺回河西走廊,重新奉唐朝为中央政府,敦煌由此进入近二百年的归义军政权时代。归义军政权在名义上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臣属关系,但是有着很强的独立性。此时的敦煌作为归义军政权的首府,经济文化有所恢复,但由于丝绸之路的废弛,敦煌赖以繁荣的基础已经消失,其衰落的趋势不可能被扭转。

  公元1041年,西夏占领沙洲,归义军政权结束。在此不久之后,西夏就陷入了与宋朝的持久战争之中。为了对抗宋朝,西夏从敦煌迁徙大量人口去宋夏边境,敦煌从此一蹶不振。加上中国经济、文化重心的南移和海上丝路的兴盛,敦煌彻底失去了商业通衢的地位。元朝时期,由于欧亚草原的安定,草原丝路一度繁盛,而作为绿洲丝路中转站的敦煌却被历史遗忘。从西夏到元朝,莫高窟仍有石窟开凿,但是精美程度和艺术成就与盛唐相比已经是云泥之别。

  明代,敦煌成为荒凉的边外之地,直到清代依然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边陲小城。此时的敦煌城外早已变成了牧民的牧场。莫高窟成为牧羊人休憩的地方,数百座石窟中精美的壁画和雕塑也任凭夜以继日的风沙吹拂。

  藏经洞的发现与莫高窟的涅槃重生

  敦煌这座拥有着辉煌历史的文化名城,终究不可能永远沉沦下去,她就像一个沉睡多年的绝世美人,一旦被唤醒,她必将惊艳整个世界。

  1900年6月26日,道士王圆箓依然早起,辛辛苦苦地清理着莫高窟中每一个洞窟的积沙。突然间墙壁一震,裂开一条缝,透过光亮,王道士发现里面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。王道士将洞窟打开,无以计数的经卷、书画、手稿出现在眼前,这就是举世闻名的“藏经洞”!

  这里面有唐朝时期的佛教、道教、摩尼教、景教等典籍,包括了唐朝官府文书、四部典籍、社会经济文书、文学作品收集、政府法令圣旨,当然还包括了一些金银铜制造而成的各种佛祖菩萨雕像,各种宗教的法器、招魂盘,以及丝绸、布帛、丝绢,壁画彩色绘制千年不掉色。对于语言学工作者,最为难得的是,其中有使用唐代汉文、藏文、西夏文、于阗文、古印度梵文、回鹘文、粟特文、突厥文、龟兹文、婆罗迷文、希伯来文、希腊文、罗马文书写的文书。

  由于当时清朝政府的迟钝反应和王道士的贪婪给了殖民探险家机会,致使敦煌文献流落海外十几个国家。

  敦煌文献的流失是我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一大悲剧,是那个时代中国学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痛。陈寅恪先生曾说,“敦煌者,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”。然而,敦煌文献的流失和散佚并没有使中国学人消沉下去,反而使他们变得异常坚定,一代代中国学人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汗水,不仅使得莫高窟重获新生,而且让中国敦煌学蜚声国际,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。




版权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


上一篇:探寻千年历史文脉 丝路盛景犹在眼前

下一篇:丝路风——莫高窟


  相关推荐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