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焦虑背后:学校减负最终还得学生和家长背起来



分类:教育观察   阅读:

  喊了多年“累、累、累”之后,各地针对中小学生的“减负令”纷纷出台。下课早了、作业少了,考试的方式也变了,可孩子、家长仍是“累、累、累”。焦虑,成了形容当下家长心态最常见的一个词。

  他们为什么焦虑?其他国家的家长有没有同样的焦虑?在激烈的竞争中,可能减负吗?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,剖析教育焦虑背后的原因和认识误区。

  孩子减负、家长增负,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

  最近,广州一位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在网上发的一篇吐槽帖火了。

  “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逼着其中一个家长辞职回家!”这位妈妈很无奈,在帖子里提到了两件事。一件是学校组织孩子们去海洋馆,回来之后让每人画一幅“海底世界”。她的女儿花了一整晚作画,没想到第二天放学回家却撅起了嘴:“你为什么不帮我?好多同学的作业就是爸爸妈妈给画的,有的同学是爸爸妈妈在网上找到图片然后打印出来的,都特别漂亮。”一问才知道,这些同学的作业都被贴到了墙上,女儿的画却被还了回来。

  第二件是本学期开学初,老师让每个同学都交一份记录假期生活的“小报”。老师要求,把孩子假期里的活动做成PPT,分成几个系列。三年级的孩子无法完成,万般无奈之下,作为PPT菜鸟的她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做出了3个PPT。第二天女儿告诉她,她做的PPT连同另外两个家长做的一起作为他们班优秀寒假作业交到了学校。

  听到这个消息,这位妈妈“脑袋‘轰’的一下”!两件事一对比,她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——这已经不是学校布置的作业过繁过难,而是逼得家长深度介入甚至亲自操刀的问题。她无比困惑,“我一直觉得教育的原则首先是教会孩子做一个诚实、正直的人,教育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。”

  帖子发出后引来许多共鸣。很多家长都觉得,现在学校布置的文化课上的作业减少了,但手工、绘画、制作等任务却多了起来。许多任务与其说是布置给孩子的,不如说是布置给家长的,需要家长的全力投入甚至是越俎代庖。

  广州天河区东圃某知名幼儿园一位幼儿家长说,诸如元宵节做灯、中秋用彩色布纱和针线做饺子等的作业几乎每天都有。“每天下午4点,我都会准时收到老师发的任务,开启‘白天上班、晚上做作业’的规律生活。”她感慨,微信群里不停展示出来的其他家长的作品令她情绪紧张,所以,每天回到家不论多晚,她都要保质保量把孩子的作业赶出来,生怕孩子第二天受到老师的冷落和同学的嬉笑。

  让家长觉得有负担的不仅是这些另类作业,还有老师提出的“批改作业、监督修订”等要求。

  石女士的儿子在北京市丰台区某小学读四年级,平时她与丈夫两人工作都很忙,双方父母也不在身边。“前几天英语老师还特意给我发微信,叮嘱我要监督孩子写作业,把他的错误逐一核对并改正过来。每天都这样,家长时间和精力都很难保证。”石女士的手机里有十几个“老师家长联系群”,“每天收到很多信息,不间断的提醒给我一种巨大的隐形压力。”

  课内减压、课外加压,“双职工”家庭焦虑感十足

  “我报的班都算少的,多的从周日早上8点补习到晚上10点,一个学期下来光补课费就得两万。”今年正读初三的昆明学生杨格每周都会选择补课。“周六晚补习物理,周日上午下午各补习一堂数学。”

  “课堂上教的都是基本知识点,真要想拿高分还是需要多做题,补习实际上只是老师指导着做题。”杨格所在的学校在昆明属于拔尖初中,按照目前成绩,考上重点高中并没有问题。“但不补哪行啊,班里几乎没有不补课的,年级前10名都在补习!”

  杨格的母亲朱女士说,孩子补习主要是尊重孩子意愿,虽然花费不菲,但孩子目前的课程我们教不了,只好给他报班。

  实际上,目前昆明各家学校都通过压缩在校时间、减少家庭作业以及保证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等举措为孩子减负,中考也通过调整考试方式以期减少学生课业压力。但记者调查发现,大多数孩子并未因此减少学习时间。

  “中考考不好就去不了好高中,去不了好高中就很难考上好大学,考不上好大学就进不了好单位。”在朱女士看来,在目前的高考选拔机制下,还是以分为主,“指挥棒不变负担就一直在,学校减的负,最终还得学生和家长背起来,不然自家孩子减负了,别家孩子还在努力,孩子以后咋办?”

  在北京、天津等大城市,由孩子教育问题引发的焦虑感十分常见,这样的焦虑感在一些“双职工”家庭表现得更加明显。




版权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


上一篇:耶鲁大学校长:这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铁证

下一篇:学习力是每个学生的生命之根


  相关推荐
友情链接